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秀丽

刘秀丽
所属科室:
耳鼻咽喉科学
职称:
教授
出诊时间:
专家介绍: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听力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眩晕协作组委员(担任2014年协作组全国主席),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IAPA)中国分会核心成员、工作组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眩晕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听力筛查学组委员,《日本耳鼻咽喉科学学会》海外会员,辽宁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担任《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听力与言语疾病杂志》编委。 1987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同年攻读耳鼻咽喉专业研究生,1990年毕业。硕士研究生期间,跟随中国医科大学著名的扬式麟教授主要进行嗓音疾病的研究,详细研究了喉内肌的功能和肌纤维构成,论文《新生儿喉内肌琥珀酸脱氢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观察》1993年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同年于北京参加竞赛,论文《新生儿喉内肌酶组织化学研究》获全国首届中青年科技论文二等奖。毕业后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01年受国家教委选派公费留学日本,在名古屋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重点进行感音神经性聋、内耳缺氧、人工耳蜗植入、耳源性眩晕、外淋巴瘘等耳科疾病诊治的学习和相关基础研究,期间发表相关论文5篇,留学期间加入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成为海外会员2003年攻读中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专业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重点进行缺氧对内耳功能影响的研究,完成系列论文《OSAHS对听觉功能的影响》、《急性呼吸暂停对豚鼠耳蜗血流的影响》和《窒息对耳蜗直流电位的影响》,200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7-2004年间获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三项,2004年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主持、协助主持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各一项,主持大连市新技术项目三项。 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临床听力学(耳聋、耳鸣)和眩晕等耳科疾病的研究。作为辽宁省“新生儿-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治中心”的负责人,负责大连地区新生儿-婴幼儿的听力障碍诊断与治疗工作;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缺氧对耳蜗功能影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项目执行人以东北地区唯一研究单位的身份,参与完成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学组关于《普通话单音节测试表复测信度》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工作;正在参与 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前庭中枢代偿机制及眩晕疾病规范化诊断与康复治疗方案研究” 项目。 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急慢性耳鸣、耳源性眩晕等相关疾病的定位诊断和系统治疗居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随着VNG检查的开展,耳源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目前BPPV治愈率超过95%、周围性眩晕有效控制率也超过90%。 201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成为中华医学会、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委员会在全国设立首批八个“眩晕临床诊治中心”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首批挂牌医疗机构,2013年,与丹麦大北集团旗下的尔听美合作,成立“中丹眩晕疾病研究中心”,开展丰富的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工作,近年又购进了国际先进的前庭、平衡系统检测设备,关于BPPV手法复位治疗的新技术获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新技术应用一等奖,开设耳聋眩晕专业门诊,使得耳聋、耳鸣、眩晕的诊治水平居全国先进水平。 在研项目 1,BPPV发生与复发机制 2,聋人易感基因的筛查与产前监测 3,周围性眩晕疾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