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抗疫记

「抗疫记(315)」生死时速间,他们书写自己的答案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2-09-18
  • 本文被阅次数:15945
      在此次大连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时,大医一院医务工作者用坚韧顽强的努力,书写着自己的答案。无论他们曾属于哪个岗位,只要需要,他们就会尽心竭力转换角色,捍卫滨城百姓健康。
      ● 9月16日,大连受台风天气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长春路院区急诊内科综合病房异常忙碌。下午五点钟时,一名92岁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值班医生立即开展紧急抢救。所有准备下班的医生都加入抢救,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口唇发绀,在消化二科副主任卢书明指挥下,刘颖教授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刘梦雪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其他医生也在指挥协同下,分别快速完成心脏支持、呼吸支持等抢救措施。
      ● 时间就是生命!短短数分钟,患者就被平安地转运至重症监护病房,交给了在那里值守的王浩、李晓霞和冯卓医生继续高级生命支持!在转运途中刘颖教授一直跪在推车床上持续心脏按压,卢书明教授进行气囊辅助呼吸,大家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成功的心肺复苏,患者恢复了心跳!监护仪提示心律恢复的滴滴声,是医护们听到的最美妙的声音!
      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从来也没有什么盖世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的挺身而出!“若有战,召必回”是大医一院每位医务工作者的承诺。
十余日的坚守,交出完美答卷
      9月1日,医院向全院员工发出驻守医院的倡议。倡议发出后,急诊ICU护士长王涛的手机就没停过,大家纷纷自发报名留守医院。
      3日下午,面对20位患者,其中11位需要呼吸治疗、2位需要24小时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急诊ICU共有33名护士带着生活用品驻守医院,没有地方睡就打地铺,被子不够就盖着衣服,大家始终坚信:只要患者无恙,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5日,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升级,需要取消所有护理员、卫生员、消毒员等共8名工作人员。护士长立即调整班次,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确保医疗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大平车、防护服、手套、拖把,便成了大家不离手的装备。每天推着比人还高的货物,数次往返于手术室和住院部。物表、环境要按时消毒,同时患者的个人卫生也不能落下,擦浴、洗头、剪指甲,一天要打包近30袋的垃圾,甚至有人学会了修马桶。工作琐碎、繁重,且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身心俱疲,却没听到任何怨言,即便是哪一天休息,也都自发地做着各项辅助工作。
      在最后的收尾工作中,大家纷纷放弃休息,一同工作。即便结束的时候已经凌晨1点,大家却仍没有睡意,讲起了这么多天的心事。原来,护士长王涛的家里只留下了73岁的老母亲带着一个15岁和一个3岁的孩子;原来,护士吴晓慧家里的宝宝想妈妈,每天以泪洗面,晚上还要抱着妈妈的照片才能睡着;原来孩子们的网课还没人辅导……原来她们都有好多惦记,被埋在了心底呀......
     经过十余天的努力,三位患者顺利出院,其余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一共二十位患者,一个也没有少,这是他们来时的使命,亦是他们交出的最完美的答卷!
      同心、同力,同向而行,在大医一院一支由2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西岗区核酸采集队中。有小到刚入职的97、98年的护士,也有大到50岁的老同志。采集任务第一天正值队员郭秋爽的生日,当时大家都不知道,她不仅没有收到蛋糕和祝福,甚至当天连续工作七个小时到下午才吃上午饭。李卿老师是一名70后队员,大家担心她的身体超负荷,但她不辞辛劳。居民不断地感谢是对李卿老师的认可与支持。
      “来,抬头,张嘴”这样的话语萦绕着社区。每天12个小时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相同的话语。从晨曦到夜幕,不分朝霞。哪怕全身贴满了膏药,腰部缠上了腰带,汗水浸满了防护服,大家依然不肯停歇。

 
秋日暖阳懒懒地爬进屋内,
这一幕幕画面暖意融融,
上下同欲者胜,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家园也将逐渐恢复往日的繁华!
(稿件来源:内科、急诊ICU、大医一院核酸采集医疗队员编辑:党委宣传部 图片:内科、急诊ICU、大医一院核酸采集医疗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