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抗疫记

【抗疫记(231)· 战袍】| 他来了他来了,他们穿着自制“战袍”走来了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1-11-23
  • 本文被阅次数:2948
夜色中,他们冒着寒意集结出发。
换上白色的防护服,化身为勇敢无畏且能打硬仗的战士。
生活如果给我考验,我就披甲上阵!
看,大医一院赴庄河核酸采样突击队员们穿着自制“战袍”走来了。
      21日市内阴雨连绵,庄河也下起了冬雨。为方便采样工作,队员们自制了“雨衣”。戏称自己是奋斗在雨中的西红柿炒鸡蛋。条件再艰苦,天气再恶劣,采集任务再繁重,大家也可以在苦中作乐,奋斗不止。
      大家接续着源源不断的动能。队伍里十几位50多岁的护理人,忍着腰痛,每天坚持天不亮便随队伍外出采集,她们为90后的年轻人打了样。90后的医护人员,彰显了青年一代的朝气与担当。队员们雨水湿透鞋子,冷风冻僵双手双脚,柔弱的她们却坚挺如松柏,重复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采集工作加速度,为百姓早点回家抢时间。亲人、朋友、同事和老乡们的关爱惦念、真诚感谢成为了她们寒风中最暖的怀抱。
      为保证做到应检尽检,不疏漏一人,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互相搀扶着穿过泥泞的玉米地,翻越山坡、树丛,来到居民家中,为他们进行核酸采集。有位爷爷流下感动的泪水,反复说:“我们家的路不好走,你们辛苦啦”。回想起些场景,队员祖利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雨水打在防护服上,从面屏上流下,面前形成一幅美丽的“雨帘”。毕文清等队员穿着双层防护鞋套、双层袜子,依然湿得透透。但他们听到“庄河的老百姓记得你们”“大于屯的老百姓谢谢你们”的感谢时,一切便转化为身为大医一院人的自豪与骄傲。
      队员们在采集过程中还义务担当了为百姓做医疗服务的任务。驻地附近一个养老院有一位90岁老人亟需更换导尿管,养老院工作人员得知不远处有一支大医一院的队伍,便联系求助。刘永宁护士长得知此事,二话没说,跟随社区人员到达养老院,备齐物品后,技术娴熟的为卧床老人做了清洁和顺利更换了导尿管,又为老人做了膀胱冲洗。养老院及社区工作人员连声夸赞与感谢,“大医一院真是为老百姓做实事,技术好,人更好”。
      一名采集队员突然晕厥,经过紧急救治,逐渐恢复的队员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事!我能行!”强烈要求归队继续工作。
      在抵达庄河的第6天,队员彭兰淇右手指关节不知道啥时候蹭破了皮,由于采集中需要长时间佩戴手套,频繁的进行手消,致使伤口有些化脓和红肿,迟迟不能愈合。村里的志愿者看到她的伤口后,贴心的送来了碘伏棉签和创可贴。
      一位天真可爱的小朋友给大医一院采集队员们唱起了歌,以表达对她们辛苦付出的感谢。
      队员贺萍的爱人是农商银行甘井子总行会计部的党员,目前在街道当志愿者,原定不回家休息。又放心不下孩子的学业。幸好医院帮忙联系了海事大学的志愿者,为夫妻俩解决了后顾之忧。
(稿件来源: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来源:大医一院赴庄河核酸采集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