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特色医疗

大医一院胸外科完成辽宁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单操作孔肺癌根治手术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1-04-15
  • 本文被阅次数:4061
      近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团队在胸外科主任顾春东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例单操作孔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肺癌根治手术,该手术在辽宁省内尚属首例。

胸外科主任顾春东操作达芬奇机器人
      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一月前做健康检查时,通过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发现右肺下叶直径2厘米的实性占位病灶,考虑为早期肺癌。几经辗转,患者来大医一院胸外科找到顾春东教授。在权衡了各种手术方式的利弊后,患者决定听从治疗组的建议,采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案。
      不过,这位年轻女性患者对形体美有较高的要求,提出能否在享受机器人手术微创和高精准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减小胸壁上的手术创伤,兼顾美观。以往无论使用普通胸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进行肺癌手术,都需要3-4个手术孔,但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普通胸腔镜已经可以逐步过渡到单孔或单操作孔(除置镜孔外只有一个操作孔)。机器人手术相比于传统胸腔镜,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灵敏、动作更平稳,彻底切除病灶变的更容易。不过,由于机器人的机械臂自身的一些限制,使得单孔或单操作孔技术一直难以用于机器人手术。近期,国内外一些优秀的手术团队开始在一些简单的手术中尝试减少机器人手术孔数量,并获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满足患者对微创的进一步要求,顾春东教授决定带领团队尝试在相对复杂的肺癌根治术中减少操作孔数量。术前,手术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计划在以往四个手术孔的基础上减去两个孔,只保留一个置镜孔和一个操作孔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机器人所有机械臂只通过一个孔在患者的胸腔内工作。期间遇到了一些往常很少出现的困难,例如操作空间狭小、机械臂之间互相触碰等,但在手术团队的集体智慧下,这些困难在短时间内被完美地解决。术中切除右肺下叶总计用时不超过40分钟,清扫淋巴结时保全了附近的神经、血管,术中出血不超过5毫升,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病变为早期肺癌,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手术现场
      术后顾春东教授表示,“手术机器人结合了人手的灵巧性和腔镜的微创和精细优势,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手术更精准、创伤更小、出血更少,使得手术操作更为容易。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达芬奇机器人不仅仅是高级的胸腔镜系统,它把艰苦的外科手术手术工作变成了一项富有艺术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本次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单操作孔肺癌根治手术的完成,在完整切除肿瘤及所属淋巴结的同时,最大程度改善了机器人手术胸壁创口较普通胸腔镜手术多的缺憾,且相较于传统胸腔镜手术操作更精细,是胸腔镜手术的升级版,标志着大连市肺癌诊疗水平又迈上了新台阶。

补充阅读
      2019年10月12日,在众人期待下,辽宁省首台最先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系统落户大医一院联合路院区。“入职”一年多以来,这位“三头四臂”的机器人助手赋予医生一双高清的“眼睛”和灵巧平稳的“手臂”,协助医生在胃肠外科、胸外科、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完成各种精细、复杂、疑难手术上百例。在不开胸、不开腹的情况下,实现精准操作、精确切除、精细吻合,带给大连患者更好的预后。
      顾春东教授介绍,胸外科领域有三类疾病特别适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其一是纵隔肿瘤,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机器人可以使得以往胸腔镜和人手难以完成的操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肺结节、食管癌手术也适合通过机器人进行,机器人可以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更多正常功能。此外,机器人在气管隆突成形术、支气管/血管袖式切除术、需要置换成形大血管的肺癌手术等超高难度手术中也颇具优势。
      越是复杂的手术,机器人越有优势。例如,纵隔肿瘤,特别是伴有重症肌无力的情况,需要彻底清除纵隔区域内的肿瘤和全部脂肪组织,传统的胸腔镜或单侧开胸手术只能先处理单侧纵隔内的病变,再经右胸二次手术;或者放弃微创手术,劈开胸骨进行开放手术,手术创伤巨大。但如今,得益于机器人的10倍放大+裸眼3D视野和灵活的机械手臂,选择剑突下作为手术入路,可一次性微创处理全部需要切除的组织。去年10月,顾春东教授团队就完成了辽宁省首例机器人经剑突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为我省的胸外科患者开辟了新的手术方案。
(稿件来源:胸外科 通讯员 李逢洲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  图片来源: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