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大医一院成功植入东北首例可取出双腔无导线起搏器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5-08-28
  • 本文被阅次数:405
      近日,大医一院心血管病院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团队成功完成全国首批、东北首例双腔可取出无导线起搏器、两例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次日出院,立即回归运动状态的正常生活。

      病例一来自心力衰竭中心,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为76岁女性,胸闷、心悸1年,近期频繁头晕、黑朦,入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后长RR间歇,术前平均心率49次/分。在心力衰竭及高血压中心主任姜一农带领的心衰团队支持下,刘金秋教授团队为其进行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
      刘金秋教授、吴宗磊医生、陈菲菲医生首先将心室无导线起搏器平稳植入到右室低位间隔,接着将新型心房无导线起搏器输送至右心耳基底部,利用其头端的双螺旋设计将心房无导线起搏器牢固锚定,测试参数满意。两个起搏器通过电信号配对,实现“无线对话”。手术用时1.5小时,患者无不适感觉,术后右腿股静脉穿刺处加压包扎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次日出院,恢复久别的每日清晨八段锦运动。

      病例二和病例三来自心律失常一科,在心律失常中心主任高连君、心律失常一科主任尹晓盟的带领下,于晓红教授手术团队和患者共同选择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病例二为年轻女性,阵发性窦性停搏,有明确的一过性黑朦、头晕等心动过缓相关症状,考虑到患者年轻、职业需要,无房室结病变,对手术疤痕有顾虑,故选择植入心房无导线起搏器。病例三患者为阵发性窦性停搏,目前无心室起搏需求,且患者高龄,同时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明显异常,考虑到有导线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风险较高,结合患者本人以及家属意愿,选择植入心房无导线起搏器。
      于晓红教授、张志鹏医生、戴世煜医生穿刺股静脉,右心耳造影,获取目标植入位置和结构,与术前心脏CT三维成像的右心耳对照,送入心房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系统,在右心耳基底部获得完美的电学参数,将心房无导线起搏器固定于右心耳基底部,手术顺利结束。

      Aveir 心房、心室双腔无导线起搏器这一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心脏起搏治疗将更加微创化、智能化、通信化,起搏器进入了无导线新时代,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后卧床的时间,术后次日可以恢复轻度的运动锻炼,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相比降低感染与远期并发症风险,为心动过缓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大医一院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致力于将国际最前沿技术应用于临床,不断追求更微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作为全国首批率先完成该技术临床应用的中心之一,医院未来将继续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实践,为更多患者带来“心”的希望。
(稿件来源:心血管病院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心血管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