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金森病:困扰中老年人的 “沉默杀手”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患者常出现“抖、慢、僵、跌”四大典型症状:静止时手舞足蹈般震颤,扣纽扣、系鞋带等精细动作越来越慢,肌肉像被捆住般僵硬,走路前倾易跌倒。更棘手的是,随着病情进展,患者会遭遇“药效断崖”:初期药物能控制症状 6-8 小时,3-5年后药效骤减至2-3小时,还会出现不受控的“异动症”,仿佛身体被“遥控器”乱调频道。
大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梁战华教授表示,帕金森病本质是脑内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导致运动调控失衡。药物虽能补充多巴胺,但无法阻止神经元持续死亡,部分患者在发病5-10年后进入“药物蜜月期”尾声,亟需手术干预。
二、DBS:开启帕金森治疗“精准调控”新时代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是近30年帕金森病治疗领域的里程碑突破。手术通过植入颅内的电极,向丘脑底核(STN)、苍白球(GPi)等特定脑区发送高频电脉冲,犹如给紊乱的脑电路“重启系统”,能有效改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可减少帕金森病药物用量,改善“开关现象”的发生。
2014年,大医一院完成辽南地区首例帕金森病DBS手术,开启了辽南地区帕金森病诊疗的新纪元。十年来,医院构建了“评估-手术-程控-康复”全周期诊疗体系:
1.严苛筛选: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 DBS
手术团队制定了严格的评估标准,包括病程 4 年以上、药物疗效明显下降、无严重认知障碍等。梁战华主任强调,精准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2.毫米级 “脑部绣花”:从立体定向到机器人辅助
早期手术需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手术,如今借助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系统,可在全麻下完成电极植入,手术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4小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 1%。
3.终身守护:程控门诊成为患者的“第二个家”
术后程控是DBS疗效的“调节器”。医院开设东北地区首个“帕金森病DBS调控门诊”,并配备全球领先的远程调控系统。患者在海外等地也能通过5G网络实时调整参数。
4.“多学科联合作战”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康复科、心理科组成MDT团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对合并严重抑郁的患者,在调控运动参数的同时,通过脑区刺激改善情绪,实现“身心同治”。
四、十年坚守:见证“生命重启”的奇迹
中心已完成300+台手术,是辽南地区最大规模DBS手术中心,覆盖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术后1年随访显示,78%患者无需家人协助即可完成日常生活;平均减少左旋多巴类药物用量50%,降低药物副作用风险;2020 年获批“国家帕金森病标准中心”,2022 年升级为“国家帕金森病高级中心”,成为东北唯一获此资质的医院。
“DBS的最佳时机是药物蜜月期即将结束、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梁战华主任提醒,出现以下情况应尽早咨询 DBS 评估:
1)每天“关期”(药效消失、无法活动)超过2小时;
2)药物导致的异动症(如手舞足蹈)频繁发生;
3)出现“剂末现象”(药效维持时间明显缩短)。
十年磨一剑,大医一院DBS团队用十余年时间,将这项“高精尖”技术变成惠及百姓的常规疗法。从首例手术的忐忑探索,到每周都有手术的成熟体系,他们始终相信:每个帕金森病患者都值得拥有“稳稳的幸福”。
如果您或家人正受帕金森病困扰,欢迎联系大医一院帕金森病诊疗中心,让专业团队为您定制“调控人生”的重启方案。
(稿件来源:神经内科 编辑:宣传与文化建设部 图片: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