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要闻聚焦

喜迎党代会 | 这里灯光昼夜长明,捍卫百姓生命防线

  •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日期:2024-09-05
  • 本文被阅次数:336
      在多数人印象中,ICU(重症医学科)既神秘,又让人望而生畏。里面的患者全身插满管子,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炽烈的灯光昼夜长明。在广大患者和家属的认知里,人一旦进了这个地方,就像是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生的希望渺茫。
      而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献尧介绍,去年大医一院收治危重患者近1300例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0%以上。很多危重症患者来到这里时,家属都不抱太大希望。但经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的救治,生命奇迹一次次被创造出来了。
      今年7月1日,随着金普院区重症医学科病房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惠及区域内危重症患者的及时救治,提升整体救治水平。两个多月的时间内,金普院区重症医学科已经成功救治了包括蘑菇中毒在内的数十名危重症患者。

      完善危重病患救治
      重症医学科是金普院区新大楼首批开设病房的科室之一。位于新大楼10层的重症医学中心除了综合ICU,还有收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CCU。综合ICU共设置42张床位,首期开设21张,未来将根据患者需求逐渐开设至42张。

      大医一院金普院区重症医学科是该院区新成立的科室,由联合路院区的重症医学科“孵化”而来。在人才上,学科早就开始着手筹建金普院区重症医学科,抽调和培养了多名科室高年资骨干医护人员,组成目前这个经验丰富、战斗力强的团队。在设备上,金普院区引进了最新一代呼吸机、心肺复苏仪、监护仪、血滤机等高端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求。
      为了进一步加快金普院区重症医学科与联合路院区同质化管理的步伐,作为学科带头人,万献尧主任每周一、三、五会到金普院区参与科室的查房、病例会诊等工作。
      “国标级”团队
      如果说医院是捍卫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保障,那么ICU就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更是一个城市里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
      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虽然成立至今仅有23年时间,但却是医院发展速度最快的科室之一。尤其是近些年来经历的几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既让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经历了一次次的高强度考验,也让学科得以快速成长。如今的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已经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大连市一级学科、大连市名科,并且入选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

      近年来,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以建设“大连市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高端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重症医学教研室)+重症医学研究(大医重症医学研究所、大连市及辽宁省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三重学科布局为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和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辐射环渤海湾地区和东北腹地的临床科室。科室以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性创伤和创伤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为主要诊疗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危重症诊疗路径,带动整个大连市乃至东北地区的重症医学发展,在医疗特色、设备、规模和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达到并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实力硬核
      2012年,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获批成为大连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大连市重症医学中心、大连市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重症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组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实验室,将“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诊治”“ICU内环境因素对个体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作为主要科研方向,在“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观察性研究”等多个研究方向上稳步推进。
      目前科室已累计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级课题25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5篇;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学科发展离不开雄厚的人才基础。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万献尧教授身兼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至四届及第六届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第三、四届副会长及第五届顾问,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委,大连市医师协会副会长及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前任主委,大连市重症医学(ICU)质控中心主任等多职。此外,李素玮副主任、张永利教授、张久之教授、刘秀梅护士长等骨干也在多个国家、省、市级学(协)会兼任职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配备了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强大的临床信息系统、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高流量氧疗、床旁多普勒超声、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主动脉球囊反搏术、体外膜肺氧合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危重症的诊治、监测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病死率的显著降低。
      中西医结合救治是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的又一特色,由中医医生为患者会诊,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配合治疗,采用中医方式进行康复,效果非常显著。

      引领前沿技术
      近年来,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每年大约收治危重患者1300余例次,抢救成功率高达90%以上,居全国领先水平。尤其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重症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及急性大块肺栓塞等病症的救治方面,领先优势更加明显。
      今年上半年,大医一院救治了700多名危重病患,随着金普院区新病房的投入使用,将大大缓解科室床位紧张的局面,进一步提升该区域内危重患者的整体救治水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加快自身发展的步伐,多年来,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凭借人才、科研、临床等多方面优势,通过指导、培训及资源共享等方式将最新的重症医学临床技术辐射到省内各医院重症医学科,并与全国重症医学共享网络联网,促进辽宁省重症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2018年,辽南地区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牵头发起,以先进的、多方式的全新形式,有效统筹、引导、整合、优化辽南地区重症医学专科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在医疗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形成覆盖辽南地区多城市的重症抢救、人员培训、成果转化的平台,推进重症医学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该联盟已有辽南地区34家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加入,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采取床旁会诊、网络远程会诊或将危重患者转到上级医院继续抢救治疗的多种方式,协助基层医院抢救危重患者,同时促进各医院重症医学科间医疗、护理、技术设备、化验检查等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此外,联盟还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重症医学专家授课,进行系列巡讲,为广大重症医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将重症医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带到基层医院。
      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积极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自2014年起先后派出6人分别支援新疆塔城地区医院及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工作,并发表了西藏那曲地区人民医院第一篇SCI文章,该文也是第一篇在全球海拔最高ICU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的SCI文章。
      不分昼夜长亮的灯光,随时响起的监护报警,各种突发和高强度的救治工作……“作为医疗救治的最后防线,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100%的努力,守住患者生命最后的防线。”团队怀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角力,全力守护着百姓的“生命之门”,用努力和付出换来更多危重症患者的新生。(宣传与文化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