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卫东教授团队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著名期刊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最新影响因子14.9)发表题为“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xons and alterations of proteomic and lipidomic profiles i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degeneration induced by WDR45-deficiency”的研究性论文,介绍了自噬基因WDR45缺失在多巴胺神经变性,特别是在轴突变性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寻找疾病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论文第一作者王盼盼为我院在职博士,在乐卫东教授的指导下,已发表多篇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生物过程,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病等。WDR45是近年来发现的新自噬基因,其突变可引起β-propeller protein-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BPAN),一种伴有脑铁积聚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上,BPAN患者婴幼儿期整体发育迟缓,青春期至成年早期则出现进行性认知衰退、痴呆、肌张力障碍,并发展为帕金森病综合征。大脑黑质和苍白球的多巴胺能(DAergic)神经退化是BPAN患者的典型病理特征,表明了WDR45对DAergic神经系统的特异性影响。然而,这种作用背后的精确分子机制仍然难以捉摸。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通过构建条件性敲除成熟DAergic 神经元内WDR45基因的小鼠模型,初步探明了WDR45对DAergic神经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轴突变性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其中涉及磷脂代谢、自噬和轴突内质网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发现极大地推进了驱动轴突变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为治疗BPAN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干预措施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院神经疾病研究所王盼盼为第一作者,乐卫东教授为通讯作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省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论文全文链接:https://molecularneurodegener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24-024-007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