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外媒关注

大连日报——高质量打造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

  • 来源:大连日报 日期:2023-11-15
  • 本文被阅次数:1375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辽宁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百姓最信赖的三级甲等医疗研究型大学附属医院之一,稳居辽南龙头地位,连续八年进入中国顶级医院百强。大医一院金普新区医疗中心近期将全面开诊:11个“国家级”医疗团队护航,12大特色医疗中心,单体楼2000张病床,门急诊日最大接诊5800人次……金普新区医疗中心将打造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整合的一站式医疗体系,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在大连,甚至辽南地区,只要说起跟心血管有关的疾病,人们都会第一时间说:“到大医一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夏云龙教授指出,心血管病诊疗是大医一院发展的基石,至今仍然是大医一院最闪亮的品牌之一。经历了70年的发展,大医一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的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术地位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东北领先、国内知名心血管病医疗中心。未来,中心将以充足的信心与干劲,勇于创新,志在超越,高质量打造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
      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依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学科优势资源建立,该学科始建于1953年,2010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心血管病医院成功获批国家发改委“心血管内科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夏云龙院长介绍说,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是在全国综合性三甲医院中率先建立集心脏急诊、门诊、住院一站式就诊流程,整合心脏检查、心脏内科、心脏重症、心脏介入、心脏外科为一体的多学科诊疗平台,拥有国内先进的院前院內信息化联动会诊网络,国家级心脏专业团队24小时值守。
      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不仅在区域内规模最大,而且亚专科齐全。目前心血管内科设有6个亚专业学科,心血管外科设有5个亚专科学组,还设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和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能够开展各种高难度复杂手术以及特殊疾病的治疗,承担了大量区域内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以及高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起搏器植入量、TAVR手术量、复杂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导管消融术数量等在东北地区均位居前列,
      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拥有众多在国内外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具备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其中包括多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等国家级专家,并由他们带领着一大批博士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持续发力,领跑东北地区。近年来,中心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几十项,每年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SCI论文达几十篇。
      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利用名专家工作室、医联体等形式进行基层帮扶、助力分级医疗落实,在医联体内开展心血管技术帮扶,开展高血压防控、起搏器进百县等技术普及,常态化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查房服务。中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心”健康快车慈善公益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累计行程60000余公里,足迹遍布全省260余个乡镇和社区、90余所敬老院和福利院,为54000余人次进行了疾病筛查和健康宣教,在国家及省市慈善项目评选中多次获奖。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中心
      高新技术“降”强”心
      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总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众多,其防治对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而心力衰竭和结构性心脏病则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力衰竭及高血压中心主任姜一农教授表示,心力衰竭及高血压中心包括高血压、心衰、结构性心脏病亚专科,始终处于国内第一梯队,部分研究方向甚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高血压及心衰中心将进一步发展完善亚专科方向,以新技术为引领,保持领先优势,争取学科整体水平再上台阶。
      据姜一农主任介绍,早在20多年前,医院心血管内科就成立了高血压亚专科,在国内最早设立了专门的高血压门诊和病房,并且在2019年成为中国高血压中心首批认证单位。难治性高血压是高血压专科诊疗的重点。“在继发性高血压的诊疗方面,大医一院在东北地区绝对是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像肾上腺疾病相关高血压、肾动脉狭窄高血压等此前很少被诊断出来的高血压,现在随着检查手段越来越精准,诊断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每年在我们医院诊断出来的数量越来越多。”姜一农主任自信地说,“像经皮前臂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肾上腺化学消融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先进治疗手段,对这些患者确诊与治疗更精准,更有效。目前国内针对高血压的各种治疗手段,大医一院都能够开展,而且部分技术在东北地区是最先开展的。正因为大医一院能够一站式治疗高血压疾病,也因此吸引了辽南乃至东北很多患者来此就医。”
      心衰本质并非单一疾病,多种基础疾病都可引起心衰,心衰通过还有多种伴发病或合并症,因此临床表现复杂,结果难以预测。心衰此前通常被认为难以治疗,但是大医一院凭借着雄厚的心血管病治疗综合实力,在心衰治疗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实现了心衰的预防与逆转,成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衰专病中心和中国心衰中心首批认证的50家示范基地之一。针对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可以开展器械、手术、介入等多种方式治疗。目前国内治疗心衰与结构性心脏病的各种先进治疗手段,大医一院全部都可以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东三省第二家开展TAVI的医院,完成的总例数在东北也排在前三位,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最高年龄在国内均排在首位,团队中的郭然教授更是国内唯一一位能够完成TAVR的女术者。
      心律失常中心
      深厚技术功底让心跳更“有力”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据心律失常中心主任高连君教授介绍,大医一院是国内最早对心律失常进行介入诊疗及相关研究的医院之一,而且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尤其是在心脏起搏器方面,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脏起搏器的植入、临时起搏器与体外除颤器的研发等工作。在心律失常中心在几代专家的领导下,从大连走向了全国,在房颤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等介入治疗领域方面拥有深厚的功底。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高连君主任介绍说,大医一院心律失常中心率先在全国开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并开展房颤综合管理、诊疗能力提升规范化管理等工作。介入诊疗技术一直居国内领先水平,年房颤导管消融例数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并全面带动了辽南地区房颤诊疗实力的提升。大医一院不仅是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房颤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示范基地,还首批通过中国房颤中心认证,获首批“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的称号、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国家标准化房颤卓越中心。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起搏器植入的医院之一,大医一院长期致力于起搏器疗法的推广。近年来,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器技术成为心脏起搏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研究的证实。大医一院心律失常中心依托其在起搏器领域雄厚的技术积累,无导线起搏器被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授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培训基地,这表明大医一院在这项技术的实力及学术地位方面已经位居国内前列。
      在心律失常领域,大医一院心律失常中心的地位已经在国内得到认可。今年7月,第二十一届心房颤动论坛如约在大连举行,该论坛由大医一院在1997年创办,如今该论坛已经成为国内创办最早、影响力最大房颤专科领域学术会议。今年7月下旬,多个国家级和市级心律失常相关的学会及协会进行了新一届委员的换届,大医一院多位心律失常专家当选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高连君主任表示,心律失常中心目前还在承担着科技部十四五重大课题两项,一方面期待在未来能够在基础研究、疑难病例等方面有重大、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让更多基层医院实现心律失常诊疗的高水平同质化,让更多患者受益。首个国产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研发项目的启动更是值得期待。
      门急诊和心血管重症中心
      心血管病诊疗的“门户”与“后盾”
      对于多数到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首先接触的就是心血管病门诊或者急诊;对于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而言,心血管重症中心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心血管重症和门急诊中心主任刘金秋教授表示,作为大医一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的“门户”,门诊与急诊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强化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开通抢救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便捷、个性化、一站式诊疗服务;作为“后盾”,心血管重症中心(ICU)通过集中各亚专科的优质医疗资源,采用多种新技术,规范救治流程,为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保驾护航”。
      刘金秋主任介绍说,医院对心血管病门诊非常重视,除了普通门诊外,要求包括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在内的教授主任都必须到门诊正常出诊,让高端医疗能够惠及更多普通百姓。门诊突出亚专科专病专治的特色,下设12个亚专科门诊,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先心病、房颤、肿瘤心脏病等,患者可以得到更个性化的精准诊疗。心血管病门诊就诊人数逐年增加,年平均门诊量达到20万人次左右。
      心脏急诊面对的患者往往都是走在生死线上,因此急诊的要求就是快与准。刘金秋主任表示,在设立之初,心脏急诊就借鉴了国内外一流医院的先进之处,在流程上尽量缩短时间,为急诊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从救护车直接进入抢救室。急诊配备床旁快速检验(POCT),可完成心脏多种生化指标检验,并设有急诊手术室和急诊导管室,随时可进行心脏急诊手术和介入治疗。心脏急诊医护团队24小时待命,实现了“接诊—救治—手术—入院”一体化。急诊设有急诊医生、心脏专科总住院医生和教授主任三级值班体系,能够保证急诊抢救的质量。近3年,心脏急诊年平均抢救人数将近3000人,抢救成功率达99.2%。
      心血管ICU不仅仅是心血管重症病人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能够为全医院各类高风险手术提供与心脏相关的医疗安全保障。据刘金秋主任介绍,心血管ICU设有专门的ICU医生,能够完成危重患者的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多种高风险手术。心血管ICU医生可以直接协调包括心外科、心内科在内的心脏各亚专科医生以及专业的心脏麻醉医生,随时到ICU为患者进行手术或者抢救,这些医生在心血管危重症救治方面全部是经验丰富,能够按照重症患者的情况提供更专业的救治,仅仅这一点就是普通医院难以做到的。
      冠心病中心
      高难度介入打通心血管通路
      提起冠心病,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中老年人发生猝死、慢性心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大医一院冠心病中心是心血管病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联合路院区心内科门急诊、三个冠心病病区和心外科共同构成冠心病一体化诊治中心,并且获评国家级冠心病介入治疗基地、冠心病介入质控中心。在冠心病中心,基本上每天都会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中心的医护人员也是24小时准备,将这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冠心病中心主任朱皓教授表示,冠心病中心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为此医院以国家胸痛中心为依托,专门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开通了绿色诊疗通道。自2013年心血管医院成立以来,冠心病中心不断对就诊救治流程进行优化,在最短时间内筛查明确病情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快速进行手术,每年急诊救治达到600-700例,有效降低了心梗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冠心病以介入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冠心病中心在介入治疗方面不仅介入手术数量稳步增加,而且复杂、重症比例和新技术的使用方面也走在前列。朱皓主任介绍说,冠心病中心年介入量从2013年成立之初的2000余例,增加到去年的近5000例,在常规介入技术基础上,不断使用新技术,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冠脉腔内影像学(如IVUS、OCT等)和功能学(FFR)技术指导的冠脉介入治疗病例数量逐年提高,目前占比已经超过1/3。在高危复杂冠脉病变的处理方面,增加冠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比例,规范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心肺辅助装置,提高重症抢救成功率。
      同时,冠心病中心还积极开展冠脉介入诊疗技术革新,推进高新技术常态化使用。此外,中心还建立了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随访中心,建成长期、长效、个体化的随访机制,优化区域内冠心病慢病管理,改善区域内冠心病患者长期预后。
      目前,冠心病中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指导计划项目、大连市科技创新项目及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建立科研小组制度,相互支持、协同推进临床和基础科研建设。冠心病中心还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及医疗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培训班,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提高大医一院冠心病中心在国内的影响力。
      肿瘤心脏病中心
      保护肿瘤患者的心脏健康
      随着恶性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然而,很多本来没有心脏疾病的肿瘤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抗肿瘤治疗后,心脏却出现了问题。这是因为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手术等抗肿瘤治疗手段可能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基于这样的背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诞生了。
      大医一院在国内最早开始研究肿瘤心脏病并且始终引领着这一学科的发展。早在2014年,夏云龙院长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抗肿瘤治疗可以产生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因此导致死亡,从此他开始关注并思考肿瘤治疗带来的心血管疾病。在夏云龙院长的引领下,心血管团队率先在国内投入肿瘤心脏病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并在大连发起召开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初步将其中文正式命名为“肿瘤心脏病学”讨论了学科定位及在中国的发展方向,标志着肿瘤心脏病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正式成立。
      据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大医一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刘莹教授介绍,肿瘤心脏病学的概念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立即在国内心血管及肿瘤两大领域间产生重大反响,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众多医学专家都意识到了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夏云龙院长的倡导下,每年6月5日被定为中国“肿瘤心脏病日”。目前,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等都成立了肿瘤心脏病分会,大医一院在其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大医一院还执笔撰写肿瘤心脏病学指南共识六部,其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欧洲心脏病学大会(ESC)和国际肿瘤心脏病学大会等每年都邀请大医一院参会、发言并大量引用大医一院的论文。
      2016年,大医一院在全国开设首个肿瘤心脏病学门诊,随后成立肿瘤心脏病中心,整合了心血管、肿瘤、血液、放疗、超声影像、护理、康复等多学科团队,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多学科诊疗(MDT),建立了完善的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管理和诊疗流程,建立了临床患者病例库,整理、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不久前,夏云龙教授团队推出了一款基于GPT-4(生成式预训练模型)、专门服务于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的“CO+GPT”AI助手,这是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着重于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的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系统,将更大程度推动肿瘤心脏病的治疗与研究。